尧典桥是艮山门外的一个古镇,蔡官人塘河(官塘河)穿镇而过,北宋时期已形成了较大集镇。宋室南迁定都杭州后,把尧典桥(时称“姚店桥”)一带全部划入朝廷的农庄,俗称“官园”,使尧典桥的市镇获得很大发展,街市由“二百余步扩充至三百余步”。朝廷管农业的常平司官员也时常到尧典桥来察看农业生产情况,吃住都在这里,尧典桥便成了远近闻名的一个“官镇”。
因为朝廷收购农产品的价格比一般市场要贵一些,嗅觉灵敏的行贩商人纷纷把外地上好的蔬果鱼虾家禽贩销到此,使临河的街市白天人声鼎沸,摊贩忙忙碌碌;晚上有很多舟楫载着农产品泊集在官河(蔡官人塘河),等待次日早市官衙来收购。南宋仁和进士俞桂对此作有姚店《买鱼》诗:“芦花荷叶晚秋天,雁影横斜远水连。频唤买鱼人不譍,偷忙撑入怕官船。”
官园建立后,不少地名也随之被改变,猪坊桥、鸭舍桥、炙鱼桥(甲鱼桥)等官园的特色地名至今犹在。
所谓官园,并不是朝廷把土地全部买入,再由朝廷派人从事农业生产,而是把划入官园的农户按朝廷的要求播种蔬菜瓜果、养殖鱼虾猪鸭牛羊,最后上好的农产品由朝廷全部收购,朝廷也会给官园户籍人口给予一定的补助。朝廷为了食物供给的稳定,还经常派人帮助官园农户开垦荒地、春耕夏耘、疏浚河道,保证农田的灌溉用水,使天旱时蔬菜瓜果等农业作物也不会减产。
相传,南宋初年,朝廷帮助农民在官园开挖了36个水塘,加固了72处塘埂堤埭,促进了官园的水利建设。尧典桥官园农民还发明了宋代第一台粗轴大转轮水车,提高了对农田的灌溉能力。南宋秘书郎张孝祥看到官园大转轮吸水机后大为赞赏,在任职湖南时把这一技术传给了当地农民,并写了《题能仁院壁》(注:“能”字,在这里是仿造的意思;仁院,指仁和的官园,即尧典桥官园;壁,指水车转轴):“象龙唤不应,竹龙起行雨。联绵十车辐,伊轧百舟橹。转此大法轮,救汝旱岁苦。横江锁巨石,溅瀑叠城鼓。神机日夜运,甘泽高下普。老农用不知,瞬息了千亩。抱孙带黄犊,但看翠浪舞。余波及井臼,春玉饮酡乳。江吴夸七蹋,足茧腰背偻。此乐殊未知,吾归当教汝。”张孝祥在诗中对大转轮水车作了概况描述,并在诗中说,对还没有学会造大轮水车的人,“吾归当教汝”。
当然,尧典桥不只是蔬菜禽肉的供应地,桑蚕业也很发达。由于这里是海水退却后的陆地,沙土层经长期风雨剥蚀,逐渐形成了众多大小不一的土墩。高坡地不宜种植蔬菜粮食类作物,所以早在隋唐时期,这里就开始大量种植桑柘树,养蚕缫丝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一个主要产业。南宋朝廷虽然在这里建立了农产品的供应基地,但也允许农户继续从事蚕桑业,从事织造的机坊户也有一定的规模,在尧典桥市镇上还开设了数家绫绸铺和生货(未炼染的丝织品)行,宋人俞桂在官园《农事》诗中写出了当时官园男人耕作、女人採桑的景象:“东作农家处处忙,金珠非是疗饥方。京华只识笙歌乐,岂识男耕与女桑。”
因地处官园,这里生产的丝绸多数也是被南宋朝廷所收购,所以尧典桥机户织造的丝绸质量都很好,在当时的吴越地区具有很高的声誉,很多商人到临安(今杭州)进购丝绸,首先就到尧典桥来选货。这为后来艮山门外成为杭州“比户相闻”的机杼之地奠定了基础。
南宋中期后,供应朝廷的农产品基地已扩展到城东的永昌门(今望江门)外,官园减少了蔬菜瓜果的种植面积,扩种了收入更高的桑树林,增加蚕茧地养蚕,但家禽、鱼虾等肉类还是朝廷最大的供应基地。南宋以后,官园农户继承了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,尧典桥成为杭州的丝绸重镇,各种当地货与南北杂货汇集,街市旺盛,清乾隆进士黄槐写有《晚过姚店桥》:“桥边水添三尺强,渔舟泊集宛成乡。空罾挂月人何处,入市将鱼换酒尝。”
兴旺千年的尧典桥镇,直到民国依然是艮山门外商贩云集之地。1937年12月,日军占领杭州后,尧典桥被一炬而毁,曾经繁华的岁月从此烟消云散,仅留下了乡愁不泯的历史地名。
无独有偶,当年南宋的第一菜圃(官园)之地,位于尧典桥北侧的原浙江省农都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,目前正在建设农都农产品流通产业园,打造杭城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“江南厨房”,将成为“中国的橱窗”、“世界的橱窗”和“美食美味之都”,让杭州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全省、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农业土特产,同时将以丰富的业态成为未来杭城吃喝玩乐购的首选。